抑制鸢尾果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条件优化.pdf
北 方 园 艺 2 0 2 4 2 3 6 6 7 2 N o r t h e r n H o r t i c u l t u r e 园林花卉 第一作者简介 朱桐 1 9 9 4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为植物病害及生物防治 E m a i l z h u t o n g 0 8 0 3 1 2 6 c o m 责任作者 刁桂萍 1 9 8 1 女 博士 副教授 现主要从事 植物病害及生物防治等研究工作 E m a i l d p g 2 0 0 3 1 2 6 c o m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 5 7 2 0 2 2 D S 0 7 收稿日期 2 0 2 4 0 5 1 1 d o i 1 0 1 1 9 3 7 b f y y 2 0 2 4 1 9 7 4 朱桐 王宇曦 逯昕明 刘雪峰 王斌 刁桂萍 抑制鸢尾果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条件优化 J 北方园艺 2 0 2 4 2 3 6 6 7 2 抑制鸢尾果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条件优化 朱 桐1 王宇曦1 逯昕明2 刘雪峰1 王 斌3 刁桂萍1 1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 5 0 0 4 0 2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 黑龙江哈尔滨1 5 0 0 4 0 3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鄂尔多斯0 1 7 0 0 0 摘 要 以鸢尾果枯病 Irissanguinef r u i t b l i g h t 病原菌交链格孢菌 Alternaria alternata 和几种植物内生细菌为试材 采用平板对峙法与单因素试验法 研究了不同内生 细菌对A alternata的抑制作用以及所筛选出的高效生防细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抑菌能 力与稳定性 以期为鸢尾果枯病及相关病害的防治和生防菌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结果 表明 枯草芽胞杆菌 Bacillussubtilis 和贝莱斯芽孢杆菌 B velezensis 对A alternata具 有较强的抑制力 二者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在p H 5的L B液体培养基中装入5 的 种子液 置于3 0 1 8 0 r m i n 1条件下培养1 6 h B subtilis的酸碱 热 紫外线照射和光 照稳定性较好 B velezensis除热稳定性较高外 其他处理下抑菌效果均下降 关键词 链格孢 芽孢杆菌 生防菌 中图分类号 S 4 3 6 8 S 4 7 6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0 0 0 9 2 0 2 4 2 3 0 0 6 6 0 7 鸢尾 Irissanguine 花型优美 寓意丰富 是 我国园林造景中广泛栽培的景观植物之一 植株 部分提取物还可入药 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1 互隔交链格孢菌 A alternata 是一种常见的潜 伏侵染真菌 2 引起的鸢尾果枯病 Irissanguine f r u i t b l i g h t 导致鸢尾果实表面出现不规则病斑 最终造成果实枯萎和坏死 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 鸢尾果枯病的野外发病率高达6 0 严重影响到 鸢尾的观赏价值和对鸢尾果的利用 芽孢杆菌类 Bacilluss p p 微生物分布广 泛 对环境友好 许多菌株被作为生物源农药开发 利用 3 枯草芽胞杆菌 B subtilis 和贝莱斯芽 孢杆菌 B velezensis 是2种典型的生防细菌 具 有安全 繁殖快 抗逆性强和易分离培养等优点 在促进作物生长 产生植物激素 提高植物免疫 力 形成根际生物膜和修复污染土壤等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 4 5 B subtilis可显著降低番茄细菌性 枯萎病发病率 还能长期稳定的定殖于番茄植株 的根际土壤和组织中 改变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 微生物群落 6 郑世仲等 7 发现茶树的内生 B subtilis对茶树炭疽病病原胶孢炭疽菌 Colle 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的抑制率达6 1 6 且发酵粗提液也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B velezensis可产生细胞壁降解酶来降解病原菌细 胞壁并导致菌丝变形 从而抑制病原菌的正常生 长 可作为柞树叶枯病的高效生防菌 8 王飞等 9 研究发现B velezensis对丹参根腐病菌层出 腐 皮和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 5 5 4 6 8 2 8 和6 6 8 7 接种B velezensis后 丹参 茎叶和根系鲜质量较无菌水对照均有显著提升 生防菌的发酵条件是影响生防菌抑菌能力的 重要因素 除菌株自身的拮抗性能外 培养基营养 组成 p H 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条件也决定着 生防菌活菌量及其抑菌物质活性和产量 因此针 对特定菌株优化其发酵条件非常重要 生防菌有 直接制成活菌制剂使用和提取抑菌活性物质深加 工2种途径 抑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是菌剂制备 和生产的考虑因素之一 抑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 高不仅有利于工业化的大量生产 也能保证在田 间施用时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综上 明确最佳 发酵条件与抑菌物质的稳定性是提高菌株产量和 降低发酵成本的重要工作环节 1 0 1 3 目前对链格孢属病害的防治还是依赖于化学 药剂 寻找绿色安全高效的生防菌与开发生防菌 剂十分重要 此前 安久春等 1 0 利用帕勒隆尼氏 假单胞菌 Pseudomonaspalleroniana 的M S M 培养基发酵产物对互隔交链格孢 A alternata 进行试验 发现抑制率为3 7 3 7 孙琰 1 4 研究发 现库德里亚夫毕赤酵母菌 Pichiakudriavzevii 对细极链格孢菌 A tenuissma 与云南铁杉链格 孢菌 A dumosa 具有良好的室内防治效果 方 圆 1 5 研究发现哈茨木霉 Trichodermaharzia num 和俄罗斯木霉 T rossicum 对链格孢的抑 制率可达到7 8 1 7 和9 1 5 3 该研究采用平 板对峙法明确了枯草芽胞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 对分离自鸢尾果枯病的互隔交链格孢菌的拮抗作 用 并对2种生防菌的最佳液体培养基组分 最佳 抑菌条件和抑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进行探究 以 期为鸢尾果枯病的合理防治以及开发相关生防菌 剂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1 1 1 供试菌种 鸢尾果枯病病原菌互隔交链格孢菌 Y W 0 0 7 6 从鸢尾果分离出的细菌Y W 0 0 3 2 Y W 0 0 4 1 从核桃楸叶片分离的细菌K 1 2 K 2 2 K 2 3 K 4 1 S F 0 5 均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森林保 护实验室内 1 1 2 供试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 D A 牛肉膏蛋白 胨培养基 B P M 和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 L B 1 2 试验方法 1 2 1 拮抗菌分离和发酵液制备 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细菌后接种至B P M培 养基上 2 8 培养2 d后挑取单菌落至L B液体 培养基中震荡暗培养4 8 h 3 0 1 8 0 r m i n 1 得到一级发酵液 吸取5 0 L一级发酵液均匀涂 布至B M P培养基上 将发酵液中菌体浓度调整 为4 1 0 6个 L 1作为种子液备用 将种子液以 L B液体培养基1 的体积分数为接种量接种后 同一级发酵液培养条件培养4 8 h后得到最终发 酵液备用 1 2 2 拮抗菌筛选 生长曲线测定和菌种分子 鉴定 采用划线对峙法测定供试细菌对鸢尾果枯 病病原菌的拮抗特性 打取病原菌纯菌落菌饼置 于P D A培养基中央 在距中心点3 c m的上下左 右4个方向划线接种1株拮抗菌 共7株 每个 处理3次重复并以单独培养病原菌为对照 测量 病原菌的生长直径 计算抑菌率 抑菌率 对照菌落直径 处理组菌落 直径 对照菌落直径 1 0 0 将筛选出的拮抗菌的种子液以1 的接种量 接种于L B培养基暗培养 3 0 1 8 0 r m i n 1 每6 h取样一次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 0 0 n m处 读取其吸光度 每组样品取样1 2次 每次3次 重复 提取生防菌D N A基因组 采用引物对2 7 F 1 4 9 2 R扩增1 6 S核糖体基因 产物经琼脂糖凝胶 电泳检测后委托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限公 司进行纯化和测序 1 2 3 抑菌条件优化 以L B液体培养基 p H自然 为基础培养基 以3 0 1 8 0 r m i n 1暗震荡4 8 h为基础培养方 法 以培养基体积1 接入种子液为基础接种量 对选择出的高效拮抗菌控制单因素变量分别作以 下8种处理 1 以酵母提取物 葡萄糖 蔗糖 麦芽 糖 可溶性淀粉和无碳源替换L B液体培养基碳 源 2 以胰蛋白胨 蛋白胨 牛肉膏 硫酸铵 硝酸 铵 氯化铵 无氮源替换L B液体培养基氮源 3 以氯化钠 氯化钙 氯化钾 磷酸二氢钾 硫酸镁 无无机盐替换L B液体培养基无机盐源 4 将发酵 76 第2 3期 朱桐等 抑制鸢尾果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条件优化 液培养温度设置1 5 2 5 3 0 3 5 4 0 5个梯度 5 将 L B液体培养基的p H调整成5 6 7 8 9 6 将摇 床速度调整为0 1 2 0 1 5 0 1 8 0 2 0 0 r m i n 1 7 将种子液装液量调整为液体培养基体积的 1 2 3 4 5 8 将发酵液培养时间以 6 h为间隔设置1 2个梯度 即6 7 2 h 把经过以上8种处理的发酵液过滤后按照 1 0 的体积分数混入5 0 左右的P D A培养基中 倒板培养病原菌 每组3次重复 7 d后测量数据 并计算抑菌率 测定不同碳源 不同氮源 不同无 机盐成分的发酵液培养基与不同温度 不同p H 不同转速 不同装液量不同培养时间的发酵液不 同培养方式对抑菌率的影响 以选择出最佳液体 培养基和最佳培养条件 1 2 4 拮抗菌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测定 将选择出的拮抗菌发酵液5 0 0 0 r m i n 1离 心1 0 m i n 取上清液过滤后分别控制单因素变量 作以下4种处理 1 先将p H调节为1 3 5 7 9 和1 1 1 h后再把p H调节至中性 p H 7 2 分 别在4 0 6 0 8 0 1 0 0 下水浴3 0 m i n和1 2 1 下 灭菌3 0 m i n 3 置于无菌培养皿开盖放置在3 0 W 紫光灯下3 0 c m处照射3 0 6 0 9 0 m i n 4 置于无 菌培养皿开盖放置在2 0 W白炽灯下3 0 c m处照 射2 4 6 8 1 0 h 将处理后的发酵液过滤后按照1 0 的体积分 数混入5 0 左右的P D A培养基中倒板 以未经以 上处理的发酵液平板为对照培养病原菌 每组3次 重复 7 d后测量数据并计算抑菌率 研究拮抗菌抑 菌活性物质的酸碱度 热 紫外线和光照稳定性 1 3 数据分析 采用S P S S 2 2软件分析数据 采用E x c e l 2 0 1 6软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 1 7种拮抗细菌对互隔交链格孢菌的抑制率 由表1 图1可知 Y W 0 0 4 1和Y W 0 0 3 2对病原 菌的防治效果良好 抑菌率分别为6 0 7 8 和 5 8 8 2 且与其他生防菌的抑菌率有显著性差异 其他5种生防菌中K 2 3的发抑菌效果最差 抑菌率 为9 6 1 生防菌K 2 2 K 4 1 K 1 2和S F 0 5的抑菌 率依次为2 2 9 4 1 5 4 9 1 4 1 2 和1 3 3 3 表1 7种生防菌对互隔交链格孢菌的抑制率 T a b l e 1 I n h i b i t i o n r a t e o fA alternatab y 7 b i o c o n t r o l b a c t e r i a 菌株来源 S t r a i n s o u r c e 菌株 S t r a i n 抑菌率 I n h i b i t i o n r a t e 鸢尾Y W 0 0 4 1 6 0 7 8 a IrissanguineY W 0 0 3 2 5 8 8 2 a K 2 2 2 2 9 4 b K 4 1 1 5 4 9 b核桃楸 Juglansmandshurica K 1 2 1 4 1 2 b S F 0 5 1 3 3 3 b K 2 3 9 6 1 c 注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条件间差异显著 P 0 0 5 下同 N o t e D i f f e r e n t l o w e r c a s e l e t t e r s i n d i c a t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a m o n g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 P蔗糖 可溶性淀粉 无碳 源 葡萄糖 麦芽糖 Y W 0 0 4 1为酵母浸粉 无 碳源 可溶性淀粉 葡萄糖 蔗糖 麦芽糖 通过研究培养基氮源对抑菌效果的影响发现 氮源为胰蛋白胨 即L B 时 拮抗菌Y W 0 0 3 2和 Y W 0 0 4 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最佳 抑菌率分别为 图3 生防菌Y W 0 0 3 2和Y W 0 0 4 1的系统发育树 F i g 3 P h y l o g e n e t i c t r e e o f b i o c o n t r o l b a c t e r i a Y W 0 0 3 2 a n d Y W 0 0 4 1 8 0 5 9 和8 8 2 4 不同氮源对抑菌活性影响的有 利顺序 Y W 0 0 3 2为胰蛋白胨 蛋白胨 牛肉膏 硫酸铵 无氮源 氯化铵 Y W 0 0 4 1为胰蛋白胨 牛肉膏 蛋白胨 氯化铵 硫酸铵 无氮源 通过研究培养基无机盐对抑菌效果的影响发 现无机盐为氯化钠 即L B 时 拮抗菌Y W 0 0 3 2 和Y W 0 0 4 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最佳 抑菌率分别 为8 0 5 9 和8 8 2 4 不同无机盐对抑菌活性影 响的有利顺序 Y W 0 0 3 2为氯化钠 磷酸二氢钾 无无机盐 氯化钾 氯化钙 硫酸镁 Y W 0 0 4 1 为氯化钠 磷酸二氢钾 无无机盐 氯化钙 氯 化钾 硫酸镁 通过研究培养温度对抑菌效果的影响发现在 培养温度为3 0 时 拮抗菌Y W 0 0 3 2 Y W 0 0 4 1 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最佳 抑菌率分别为8 5 4 9 8 8 2 4 以3 0 为临界点 随着温度升高抑制 效果提高 3 0 时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值 当温度 继续上升时 抑菌效果缓慢回落 通过研究培养基p H对抑菌效果的影响发现 在p H为5时 拮抗菌Y W 0 0 3 2 Y W 0 0 4 1发酵液 的抑菌活性最佳 抑菌率分别为8 4 5 1 7 9 4 1 随p H向碱性调节 抑菌活性逐渐下 降 当p H 9时 2株拮抗菌的抑菌活性最差 抑菌 率分别为1 6 6 7 1 2 9 4 96 第2 3期 朱桐等 抑制鸢尾果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条件优化 表3 生防菌在不同抑菌条件下的抑菌率 T a b l e 3 I n h i b i t i o n r a t e o f b i o c o n t r o l b a c t e r i a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i n h i b i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变量 V a r i a n t 设置条件 C o n d i t i o n Y W 0 0 3 2 Y W 0 0 4 1 抑菌率显著性抑菌率显著性 葡萄糖5 3 5 3 d 7 0 5 9 d 蔗糖7 7 8 4 b 7 1 7 6 d 碳源可溶性淀粉7 7 4 5 b 7 6 0 8 c C a r b o n s o u r c e无碳源7 4 9 0 c 8 4 1 2 b 酵母浸粉8 0 5 9 a 8 8 2 4 a 麦芽糖3 6 6 7 e 5 9 8 4 e 牛肉膏6 3 9 2 c 8 5 8 8 b 硫酸铵5 2 1 6 d 4 8 8 2 e 氮源蛋白胨7 1 5 7 b 7 2 9 4 c N i t r o g e n s o u r c e氯化铵3 0 0 0 f 5 9 6 1 d 胰蛋白胨8 0 5 9 a 8 8 2 4 a 无氮源3 6 4 7 e 4 5 4 9 f 无无机盐6 9 8 0 c 8 2 3 5 b 氯化钾6 7 6 5 d 6 8 6 3 d 无机盐氯化钙6 1 7 6 e 7 2 9 4 c I n o r g a n i c s a l t硫酸镁4 8 8 2 f 6 0 5 9 e 氯化钠8 0 5 9 a 8 8 2 4 a 磷酸二氢钾7 8 2 4 b 8 7 2 5 a 1 5 5 0 5 9 d 2 9 8 0 d 2 5 6 4 7 1 c 7 0 9 8 b温度 T e m p e r a t u r e 3 0 8 5 4 9 a 8 8 2 4 a 3 5 8 6 6 7 a 4 7 8 4 c 4 0 7 3 3 3 b 1 3 5 3 e 5 8 4 5 1 a 7 9 4 1 a 6 8 0 5 9 b 4 8 2 4 b p H 7 8 1 3 7 b 3 6 4 7 c 8 1 6 2 7 c 1 7 2 5 d 9 1 6 6 7 c 1 2 9 4 e 0 8 7 8 4 b 8 8 0 4 a b 1 2 0 8 9 4 1 a 8 6 4 7 b c转速 R o t a t i o n s p e e d r m i n 1 1 6 0 8 9 6 1 a 8 5 6 9 c 1 8 0 8 9 8 0 a 8 9 2 2 a 2 0 0 9 0 0 0 a 8 8 6 3 a 1 8 3 5 3 b 8 8 2 4 a b 2 7 6 0 8 c 8 5 2 9 c装液量 L i q u i d v o l u m e 3 7 2 9 4 d 8 1 5 7 d 4 7 8 2 4 c 8 7 0 6 b 5 8 8 8 2 a 8 9 4 1 a 6 2 4 3 1 h 2 4 7 1 h 1 2 4 5 1 0 g 4 5 1 0 f 1 8 8 3 7 3 a 8 6 0 8 a 2 4 7 6 4 7 b 6 8 4 3 b 3 0 7 5 2 9 b c 6 0 9 8 c 时间3 6 7 4 1 2 c d 5 9 6 1 c d T i m e h 4 2 7 4 1 2 d 5 7 2 5 d 4 8 7 3 1 4 d 4 3 9 2 f 5 4 7 2 9 4 d 4 8 4 3 e 6 0 7 2 9 4 e f 3 5 6 9 g 6 6 7 3 1 4 e 3 7 8 4 g 7 2 7 2 9 4 g 3 5 6 9 g 通过研究培养转速对抑菌效果的影响发现在不 同转速下 拮抗菌发酵液均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 Y W 0 0 3 2仅在0 r m i n 1条件下抑菌率显著低于其 他处理 且随着转速的提高 抑菌活性也随之升高 Y W 0 0 4 1在不同转速下的抑菌率不成规律 其影响 的有利顺序分别为1 8 0 r m i n 1 2 0 0 r m i n 1 0 r m i n 1 1 2 0 r m i n 1 1 6 0 r m i n 1 通过研究种子液装液量对抑菌效果的影响发 现在装液量为5 时 2种拮抗菌的发酵液抑菌活 性最佳 抑菌效果最好 发酵液的抑菌率随着装 液量的增加先下降后增长 装液量为3 时最低 通过研究发酵液培养时间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发现在0 6 h内拮抗菌Y W 0 0 3 2和Y W 0 0 4 1的 无菌滤液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较弱 分别为 2 4 3 1 和2 4 7 1 培养1 8 h时二者抑菌效果 最佳 分别为8 3 7 3 和8 6 0 8 2 4 7 2 h抑菌 率呈下降趋势 2 4 拮抗菌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 由表4可知 通过研究酸碱度稳定性发现对 照 p H自然 Y W 0 0 3 2发酵液对链格孢的抑菌率 为8 5 4 9 在p H 1 p H 1 1的条件下 抑菌效 果分别下降为7 3 7 3 7 0 0 0 当p H为3 9 时抑菌效果较为稳定 对照Y W 0 0 4 1发酵液的抑 菌率为8 8 2 4 在p H为1 5时 抑菌效果极 差 抑菌率在2 0 左右 在p H为7 1 1时 抑菌 率在5 0 6 0 可以看出Y W 0 0 3 2发酵液具 有良好的酸碱稳定性 通过研究热稳定性发现对照 不作热处理 Y W 0 0 3 2发酵液的抑菌率为8 5 4 9 4 0 和 6 0 的处理结果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在8 0 1 0 0 和1 2 1 处理下抑菌效果减弱 1 2 1 下抑菌效 果最差 仅为3 1 3 7 对照Y W 0 0 4 1发酵液的抑 菌率为8 8 2 4 4 0 和6 0 处理结果与对照差 异不显著 在8 0 1 0 0 和1 2 1 的处理下抑菌率 较C K显著下降 通过研究紫外线稳定性发现对照 未经紫外 灯照射 Y W 0 0 3 2发酵液的抑菌率为8 5 4 9 发 酵液被紫外灯照射9 0 m i n后抑菌率略有下降 为 8 4 3 1 对照Y W 0 0 4 1发酵液的抑菌率为 8 8 2 4 照射9 0 m i n后抑菌率为5 9 6 1 可 知紫外线照射对Y W 0 0 3 2的抑菌活性影响不大 而Y W 0 0 4 1具有紫外线不稳定性 在照射6 0 m i n 后抑菌活性开始下降 通过研究光照稳定性发现对照 在未经日光 灯照射 Y W 0 0 3 2发酵液的抑菌率为8 5 4 9 照 射1 0 h时后抑菌率仍在8 5 2 9 对照Y W 0 0 4 1 发酵液的抑菌率为8 8 2 4 其发酵液光稳定性 07北 方 园 艺 1 2月 上 较差 在2 0 W白炽灯照射4 h后抑菌率开始下 降 后抑菌率趋于稳定 表4 生防菌在不同稳定条件下的抑菌率 T a b l e 4 I n h i b i t i o n r a t e o f b i o c o n t r o l b a c t e r i a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条件 C o n d i t i o n 处理 T r e a t m e n t Y W 0 0 3 2 Y W 0 0 4 1 抑菌率显著性抑菌率显著性 1 7 3 7 3 d 1 8 4 3 e 3 8 5 1 0 b 1 6 8 6 e 5 8 9 6 1 a 2 5 8 8 d p H 7 8 1 1 8 c 5 9 6 1 b 9 8 9 2 2 a 4 9 2 2 c 1 1 7 0 0 0 e 5 1 5 7 c C K 8 5 4 9 a b 8 8 2 4 a 4 0 8 6 6 7 a 8 9 4 1 a 6 0 8 7 4 5 a 8 8 8 2 a温度 T e m p e r a t u r e 8 0 7 4 7 1 b 3 3 7 3 b 1 0 0 6 7 6 5 c 3 6 0 8 b 1 2 1 3 1 3 7 d 2 0 0 0 c C K 8 5 4 9 a 8 8 2 4 a 3 0 8 5 4 9 a 8 8 2 4 a紫外线照射时长 D u r a t i o n o f U V e x p o s u r e m i n 6 0 8 4 7 1 a 6 0 3 9 b 9 0 8 4 3 1 a 5 9 6 1 b 2 8 5 4 9 a 8 8 2 4 a 4 8 4 7 1 a 6 0 3 9 b光照时长 D u r a t i o n o f l i g h t h 6 8 4 3 1 a 5 9 6 1 b c 8 8 4 7 1 a 5 9 4 1 b c 1 0 8 5 2 9 a 5 8 2 4 d 3 讨论与结论 该研究通过平板对峙法对7种生防细菌进行 筛选 设计单因素试验分析了筛选出的高效生防 细菌最佳抑菌条件和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 结果 表明 枯草芽胞杆菌 B subtilis 和贝莱斯芽孢杆 菌 B velezensis 对病原菌抑制效果较好 抑菌率 分别为5 8 8 2 和6 0 7 8 以上2株拮抗菌最佳 液体培养基为L B培养基 成分为酵母浸粉 胰蛋 白胨和氯化钠 发酵液最适培养条件为在p H为 5的液体培养基中装入5 的种子液 置于3 0 1 8 0 r m i n 1摇床培养1 6 h B subtilis的酸碱稳 定性 热稳定性 紫外线照射稳定性和光照稳定性 较好 B velezensis除热稳定性较高 其他3项均 不如B subtilis 各个处理下抑菌效果明显下降 冯连荣等 1 6 发现浓度为1 0 0亿芽孢 g 1的 B subtilis对杨叶枯病病原菌A alternata的相 对抑菌率在8 8 3 6 9 4 4 0 张永芝等 1 7 研究 表明B subtilis的发酵液 上清液和菌悬液对 A alternata的抑菌率分别可达到9 1 9 4 8 6 8 3 和7 0 3 3 穆香轶等 1 8 在研究库尔勒香 梨黑头病时发现B subtilis对其致病菌芸薹生链 格孢菌 A brassicicola 的抑制率达7 0 9 6 B subtilis的无菌滤液造成A brassicicola菌丝扭曲 变形 分枝增加 尖端出现致密结构等异常现象 该研究发现鸢尾的内生细菌B subtilis和B velezensis对A alternata的抑制率分别为 5 8 8 2 和6 0 7 8 最高可达到9 0 0 0 和 8 9 2 2 可以认为是防治鸢尾果枯病的高效生 防菌 培养基的组成对芽孢杆菌的生长和次生代谢 产物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该试验表明菌株 Y W 0 0 3 2 Y W 0 0 4 1偏向于有机碳和有机氮 这与 汤永玉等 1 9 优化暹罗芽孢杆菌 B siamensis 菌 株氮源试验结果一致 这可能是由于2种菌株分 离自鸢尾果 对有机类碳氮源敏感度更高 有利于 拮抗菌株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抑制链格孢的生长 适宜的培养条件有利于抑菌物质的合成 发酵条 件优化试验结果与曹阳等 2 0 研究报道的枯草芽 孢杆菌最适培养条件接种量为5 发酵时间为 1 8 h 温度为3 0 p H为7 转速为1 8 0 r m i n 1 接种量 时间 转速 发酵温度相同 初始p H相对 低 张荣岭 2 1 研究的B subtilis菌株L F 1 1的培 养条件温度3 5 转速1 5 0 r m i n 1 培养基初 始p H 7 5 温度相同 转速高 初始p H低 这可 能是不同菌株之间的个体差异造成的 2株拮抗菌在经过1 2 1 处理3 0 m i n后仍 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此时的抑菌率分别为 3 1 3 7 2 0 0 0 说明2株拮抗菌产生的活性物 质还包含部分耐高温成分 这与赵伟芬 2 2 对菌株 M T 0 0 2 B 7的研究结果相近 钟啸萍等 2 3 在对 枯草芽孢杆菌a 1的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研究 中发现抑菌活性物质光照和中性条件下活性稳 定 在温度高于1 0 0 紫外光照射和碱性条件下 不稳定 这与该试验的结果吻合 该试验从光照 酸碱 热和紫外线4个方面的稳定性入手 发现 Y W 0 0 3 2菌株的稳定性相对较强 日后在防治鸢 尾果枯病时可以考虑使用该菌株防治 参考文献 1 钱崇澍 陈焕镛 中国植物志 第六十八卷 M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1 9 6 3 17 第2 3期 朱桐等 抑制鸢尾果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条件优化 2 郭润婷 主要蔬菜链格孢病原菌的鉴定与新病害研究 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 0 1 8 3 许沛冬 易剑锋 陈迪 等 贝莱斯芽孢杆菌生防次级代谢产 物研究进展 J 生物技术通报 2 0 2 4 4 0 3 7 5 8 8 4 冯争光 王学众 刘晓东 等 解淀粉芽孢杆菌7 T 6的分离鉴 定及对金银花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J 北方园艺 2 0 2 2 1 1 1 0 4 1 1 1 5 虞凡枫 赵进 孙铭悦 等 黄瓜枯萎病拮抗芽孢杆菌A 7 3 1 4的筛选及鉴定 J 北方园艺 2 0 2 2 3 4 1 4 6 6 S U N Y S U Y M E N G Z e t a l B i o c o n t r o l o f b a c t e r i a l w i l t d i s e a s e i n t o m a t o u s i n gBacillussubtiliss t r a i n R 3 1 J F r o n t i e r s i n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2 0 2 3 1 4 1 2 8 1 3 8 1 7 郑世仲 周子维 陈晓慧 等 拮抗炭疽病的茶树内生菌筛 选 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J 茶叶科学 2 0 2 3 4 3 2 2 0 5 2 1 5 8 W O N S J M O O N J H A J U N A H B e t a l 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r o l o f l e a f b l i g h t d i s e a s e c a u s e d b yPestalotiopsismaculansa n d g r o w t h p r o m o t i o n o fQuercusacutissimac a r r u t h c o n t a i n e r s e e d l i n g s u s i n gBacillusvelezensisC E 1 0 0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M o l e c u l a r S c i e n c e s 2 0 2 1 2 2 2 0 1 1 2 9 6 9 王飞 杨瑾 李绍建 等 丹参根腐病菌拮抗菌株贝莱斯芽胞 杆菌B v 1 4的筛选及盆栽防效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 0 2 3 3 9 6 1 3 9 8 1 4 0 7 1 0 安久春 袁青松 高彦平 等 太子参叶斑病生防菌发酵条件 的优化 J 中药材 2 0 2 4 4 8 2 6 8 3 2 1 1 梅凤珍 周明超 杨丹 等 生防菌Y 2 6的鉴定 发酵优化及其 杀线虫活性测定 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 0 2 4 4 0 2 4 2 4 4 3 4 1 2 石慧敏 叶建仁 王焱 等 响应面优化贝莱斯芽孢杆菌 Ba cillusvelezensis 菌株Y H 1 8产芽孢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J 南京 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2 3 4 7 1 2 0 9 2 1 8 1 3 瞿佳 孙晓宇 陈锐 等 核桃黑斑病拮抗放线菌W M F 1 0 6 发酵条件优化和抑菌物质稳定性 J 微生物学通报 2 0 2 2 4 9 1 8 8 1 0 0 1 4 孙琰 蓝莓链格孢菌腐烂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抑菌机理 研究 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 0 2 3 1 5 方圆 新疆野果林木霉分离鉴定及对野苹果苗抗菌促生特 性研究 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 0 1 9 1 6 冯连荣 矫丽曼 张妍 等 杨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防 治药剂筛选及杨树抗病性评价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 0 2 4 5 2 1 1 0 3 1 0 9 1 7 张永芝 袁王俊 刘鹏 等 连翘叶褐斑病生防细菌的筛选与 鉴定 J 中药材 2 0 2 2 4 5 1 1 2 5 5 0 2 5 5 5 1 8 穆香轶 张璇 胡有贞 等 库尔勒香梨黑头病拮抗菌的筛选 和鉴定 J 微生物学通报 2 0 2 0 4 7 6 1 7 9 5 1 8 0 6 1 9 汤永玉 吴国星 朱国渊 等 附子白绢病菌拮抗菌的鉴定 发酵条件优化及抑菌效果 J 微生物学通报 2 0 2 3 5 0 7 2 8 9 2 2 9 0 6 2 0 曹阳 孙平平 刘彬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和培养 条件的优化 J 绿色科技 2 0 2 2 2 4 2 4 2 3 7 2 4 0 2 5 7 2 1 张荣岭 枯草芽孢杆菌L F 1 1及其细菌素的研究 D 济南 山东大学 2 0 2 2 2 2 赵伟芬 一株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物质的初步研 究 D 西安 西北大学 2 0 0 8 2 3 钟啸萍 熊智强 陈小龙 枯草芽孢杆菌a 1所产抗真菌活性 物质的稳定性研究 J 浙江农业科学 2 0 1 1 5 2 4 8 7 8 8 8 1 S c r e e n i n g a n d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o f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t h e I n h i b i t i o n o f IrissanguineF r u i t B l i g h t B i o c o n t r o l B a c t e r i a Z H U T o n g 1 W A N G Y u x i 1 L U X i n m i n g 2 L I U X u e f e n g 1 W A N G B i n 3 D I A O G u i p i n g 1 1 F o r e s t r y S c h o o l N o r t h e a s t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r b i n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1 5 0 0 4 0 2 I n s t i t u t e o f N a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c o l o g y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H a r b i n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1 5 0 0 4 0 3 O r d o s F o r e s t r y a n d G r a s s l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e n t e r O r d o s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0 1 7 0 0 0 A b s t r a c t T a k i n g t h e p l a t e s t a n d o f f m e t h o d a n d o n e w a y t e s t w i t hIrissanguinef r u i t b l i g h t p a t h o g e n A alternataa n d s e v e r a l p l a n t e n d o p h y t i c b a c t e r i a a s t h e t e s t m a t e r i a l s t h e i n h i b i t o r y 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e n d o p h y t i c b a c t e r i a o nA alternataa s w e l l a s t h e i n h i b i t o r y a b i l i t y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s c r e e n e d e f f i c i e n t b i o c o n t r o l b a c t e r i a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c u l t u r e c o n d i t i o n s w e r 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