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蓝莓产业发展报告.docx
2024年中国蓝莓产业发展报告企业家日报2025年01月07日 16:30四川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第三届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小浆果产业科技大会主席李亚东摘要:2020年,中国蓝莓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第一位。过去5年间,我国蓝莓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具有低冷温或无冷温需要量的常绿品种的推广应用使果实的成熟期大幅度提前,改善了果实品质,扩大了市场销售规模;基质栽培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蓝莓的种植方式,扩大了种植区域。中国蓝莓生产正在从单纯扩大栽培面积、追求高产的数量型向提高果实品质、优质优价的质量型转变。本报告根据全国各地的调研数据、种植企业和蓝莓销售商提供的数据,比较了20202024年全国蓝莓发展变化,总结分析了我国蓝莓产业发展的新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对我国2025年蓝莓产业进行预测,旨在为我国蓝莓产业发展、蓝莓种植企业和种植者提供参考。一、我国蓝莓栽培面积、产量和果实成熟期1.栽培面积和产量2024年,我国蓝莓栽培面积143.82万亩,比2020年的99.62万亩增加了44.38%,贵州、云南、辽宁、四川、安徽、山东、吉林和江苏为排在前8位省市,栽培面积分别为244800,214800,204990,150000,115815,115200,91290,75690 亩,分别比2020年增长了9%,186%,75%,50%,16%,5%,52%和152%。预计2025年我国蓝莓栽培面积可达154.65万亩。2024年全国蓝莓总产量78万吨,比2020年的34.72万吨,增加了197%。其中,鲜果产量57.52万吨,占总产量的73.74%;加工果19.66万吨。总产量排在第一位的是云南,为18.29万吨,比2020年增加了510%;其后依次为辽宁、贵州、四川、山东、吉林、安徽和江苏,总产量分别为11万吨,8.753 万吨,8.475万吨,8.25 万吨,5万吨,4.7万吨和4.5万吨,比2020年分别增加了214%,3%,70%,150%,234%,18%,350%。预计2025年我国蓝莓总产量可达89.74万吨。我国蓝莓栽培分为基质设施栽培、土壤设施栽培、基质露地栽培和土壤露地栽培 4 种栽培方式,其中,设施栽培总面积 36.60 万亩,总产量28.88 万吨,设施生产栽培面积和产量最高的是云南,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6.40万亩和16.48 万吨;其后依次为辽宁、山东、四川和广东。2.果实成熟期实现周年生产利用我国从南到北不同生产区域和同一区域不同海拔气候条件的差异,常绿品种、南高丛品种和北高丛品种与设施和露地生产相结合,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全年12个月蓝莓鲜果生产的目标。云南全省和四川攀枝花等干热河谷地带蓝莓果实成熟期为1至6月和8月中旬至12月;西南的贵州、重庆、四川的北部地区蓝莓果实成熟期为5月中旬至6月:长江流域蓝莓果实成熟期为5月中旬至7月;胶东半岛露地生产蓝莓果实成熟期为6月初至7月中旬;辽东半岛露地生产蓝莓果实成熟期为7月;长白山产区蓝莓果实成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北方日光温室生产蓝莓果实成熟期为2月至5月。3.品种结构的变化及品种优化2020年以前,我国种植的蓝莓品种,基本上与国际上主栽培品种一致,但2020年最具常绿品种特征的新品种,一经上市就对我国蓝莓产业产生了“地震”式的影响,其果实超级大、硬、脆、甜的品质特征颠覆了市场对蓝莓果实品质的认知,特别是结合基质栽培,实现早熟、丰产(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品种和栽培方式的两倍以上),鲜果销售价格和单位面积种植效益是传统品种的3倍以上,引领了我国以云南和北方设施生产蓝莓种植的第二次高潮,种植面积迅速扩张。2022年,以其极早熟,果实硬、脆、极甜和具有浓郁花蜜香气,果实极大,极其丰产、适应性极强的优点快速替代2020年的新品种。2022年,具有突出果实品质特点的常绿品种,开启了我国蓝莓种植的一个新时代,近3年,北方产区的设施生产、云南全省和四川攀枝花与西昌新增种植面积90%以上为常绿品种。近5年,在我国蓝莓产业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的市场形态倒逼种植生产蓝莓品种的更新换代。二、我国蓝莓产业发展的新特征1.我国蓝莓栽培面积和产量持续稳居全球第一位2020以后,我国蓝莓生产面积和产量持续稳居全球第一。根据国际蓝莓协会(IBO)2023年统计报告,2022年,我国蓝莓总面积为116万亩,比第二位的美国(63万亩)高67.19%,其后依次为秘鲁、智利、加拿大、波兰、墨西哥、乌克兰、西班牙和南非。2.“优势产区”与“非优势产区”栽培面积形成鲜明对比随着消费市场对蓝莓鲜果品质要求的提高,“优势品种,优势产区,优势品质,优势价格”四优理念下的蓝莓区域化种植得到充分实践。云南2024年栽培面积比2020年增加了186%,总产量增加了510%;辽宁设施生产栽培面积2024年比2020年增加了75%,总产量增加了214%;长江流域由于高温高湿影响果实品质,春季倒春寒频发,影响坐果和产量,冬季低温不能满足常绿品种对温度的要求等不利因素,近5年来栽培面积增加缓慢、停滞或急剧下降。2024年长江流域的上海、重庆分别比2020年栽培面积下降了20%和53%。3.基质设施栽培成为我国蓝莓近5年的主要种植方式随着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蓝莓基质栽培以其生长速度快、早期丰产(种植第二年丰产)、水肥管理标准化、省力化等巨大优势,成为我国近5年和未来蓝莓种植的主要方式。2024年,全国蓝莓设施生产中,基质栽培面积占设施生产总面积的79.36%。其中,设施生产栽培总面积第一的云南,基质设施栽培占比100%;北方传统日光温室设施生产的辽宁、山东及江苏,新增设施生产多数为基质栽培,2024年基质栽培占设施生产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2.9%,6.98%和55.56%。长江流域各省市和陕西、广东等省,新增蓝莓设施生产基质栽培为100%。近3年,北方产区的长白山、山东地区露地蓝莓生产也开始采用基质栽培。2024年,全国蓝莓设施生产的鲜果比例为94.44%,远高于露地生产50%60%的水平。全国设施生产总面积占比,由2020的4.88%提高到2024年的25.45%。4.常绿品种和促早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全年的鲜果供应常绿品种由于需冷量低(100h)或无需冷量,在云南等地区具有夏季低温(15)的地区,可以满足花芽分化对低温的要求,实现8-9月开花,11月果实成熟的目标。结合促早熟技术(短日照、修剪和水肥控制),可以提早到8-9月果实成熟。与没有常绿品种种植的2020年以前相比,果实成熟期从每年4月提早到前一年的8月。常绿品种、南高丛品种和北高丛品种结合我国从南到北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实现了全年蓝莓鲜果的供应。5.我国蓝莓育种和新品种的创制与培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截至2024年6月,我国共申请国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种保护475件,其中国内育种机构337件,国外育种机构148件,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认证158件,其中,国外育种机构56件,占比35.44%,国内育种机构102件,占比64.56%。三、我国蓝莓生产的发展趋势与建议1.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创新与蓝莓品种的专利化与授权化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2016年以来,跨国浆果生产巨头陆续在我国云南投资,大规模种植蓝莓。国外跨国企业在中国种植蓝莓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蓝莓品种的专利化和授权化种植,除了企业自身种植之外,主要依靠授权种植户品种使用权,并提供种植技术、管理标准、品质管控、鲜果分选、贮藏包装、品牌建设和市场销售服务方式大规模扩张,并形成了专利品种授权、种植户封闭管理、产品全部回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和统一市场销售的垄断性经营方式。虽然我国申请和获得蓝莓品种权的数量高于国外育种机构,但由于育种亲本资源的缺乏,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能够与国外优良品种抗衡或超越的蓝莓优良品种,尤其是常绿品种。因此,加快加强我国蓝莓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创新是当务之急,实现蓝莓品种的专利化和授权化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2.北方日光温室设施生产与云南等地设施生产的优劣势比较与建议2020年以前,我国提早成熟供应市场主要是北方产区的日光温室设施栽培,种植北高丛和南高丛品种,果实可以4月成熟上市,而低冷温或无冷温需要量的常绿品种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云南地区采用结构简单、投资较低的联栋大棚即可实现2月果实成熟的目标,采用促早熟技术,一些特殊品种可以提早到前一年的8-9月成熟。北方日光温室生产种植常绿品种果实成熟期与云南产区基本一致,2月开始上市。但日光温室的投资是云南联栋大棚的3倍以上,而且面临冬季增温、管理费用高、温室内高温高湿导致的灰霉病危害、低温导致的坐果不良等一系列问题。鉴于以上分析,建议北方日光温室不与云南“争早”,而是发挥优势“抓晚”,即日光温室种植常绿品种,采用越冬休眠修剪方式,实现云南地区优质常绿品种短缺的4-5月果实成熟,供应市场的“错季生产”,不仅能够填补全国市场4-5月优质鲜果短缺的空当,而且还极大降低冬季升温的管理成本,高温高湿的灰霉病和低温导致坐果不良的风险。全国蓝莓市场实践证明,全年任何时期的优质鲜果均可以高价位市场销售。四、以“优质优价,高效种植”为原则的设施“区域化”生产将成为我国蓝莓发展的主要趋势1.设施生产将成为未来蓝莓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我国蓝莓露地栽培生产中,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成为减产、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长江流域的倒春寒,长江以北产区果实成熟期连续降雨、局部地区的冰雹灾害,北方产区的越冬冻害已经成为我国蓝莓生产中的主要危害。云南产区露地生产也面临秋季大量二次开花,越冬期间的瞬时低温导致严重的坐果不良和产量与品质下降。采用设施生产是解决以上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而且鲜果商品率比露地生产可以提高30%以上。云南产区设施生产方式还具有防止日灼和由于紫外线过强导致树体生长缓慢的作用。因此,2020年以来,我国主要产区新增种植面积中90%以上为设施生产,并成为我国未来蓝莓生产的主要趋势。近3年,长白山产区和辽东半岛产区,利用设施避雨、防雹栽培也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2.产区区域化和品种区域化蓝莓喜冷凉气候条件,生长季节高温对生长、结果不利,果实成熟期高温会导致果实变小、树体衰弱。以胶东半岛产区为例,果实成熟期温度条件不仅影响果实的大小,对果实的风味品质也影响极大。在果实成熟期气温较低(多数10)的云南产区,含糖量可高达17%以上,而在果实成熟期持续高温(30),且昼夜温差小(10)的广州产区,含糖量则在14%以下。基质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解除了蓝莓对土壤条件要求严格的限制,气候因素成为规划蓝莓“区域化”生产的主要条件。气候相对冷凉、生长季特别是果实成熟期没有持续高温、昼夜温差大,降雨量适中且分布均匀作为我国蓝莓生产“区域化”种植的主要依据。经过20余年的生产实践与优化,结合各地区的气候条件,我国蓝莓生产可以规划为云南与四川干热河谷地带、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长白山4个“优势产区”。3.发挥“资源属性唯一性”的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蓝莓品牌分析全球蓝莓种植格局,我国云南地区随海拔变化可以适应几乎所有蓝莓品种类型的种植,日照充足、降雨量相对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和昼夜温差大的全球唯一的气候条件,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优质蓝莓鲜果的“最佳优势产区”。我国北方独创的大面积种植蔬菜作物和果树,如葡萄、桃和草莓等的日光温室略加改造即可满足蓝莓的生长结果需要。发挥这些“资源属性唯一性”的优势,以立足国内需求,扩大出口市场为目标,打造和培育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蓝莓品牌产品。来源:企业家日报责编:张宇审核:袁红兵终审:汪洋